发布日期:2025-02-13 浏览次数:
本文原标题:《深夜,20名浙大学生“瞬间移动”古埃及? 浙大首次引进哈佛VR课堂,beat365跨越时空探寻金字塔奥秘》
每位学生都看着自己的电脑,有的还戴着耳机,他们通过电脑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哈佛大学教授Peter共享屏幕。两块LED屏幕紧挨黑板两侧,播放的正是学生在电脑上看到的画面。
这一课程由哈佛大学考古学教授Peter担任讲师,主要聚焦于距今4500年前建成的吉萨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墓葬等文物,并且从古埃及历史、艺术和考古的角度进行理解。浙江大学引入该课程作为原“3D数字技术在田野考古中的应用与方法论研究”课程的新增部分。
而这也是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继与伦敦大学学院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去合作之后,又一次与世界一流大学在文物数字化领域的合作。
这是浙江大学第一次引进哈佛大学课堂,也是两校合作的第一节课。来自浙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博士三年级的田同学为了上好这门课特地带了自己的VR头盔,没有想到这门课的设备比他想象中要“高级”很多,老师告诉他以后学校会配备VR头盔。他说:“很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个实时沟通的工具,能够听到大洋彼岸哈佛的实时授课。”当问到听Peter教授讲课的感受时,他说道,“他不仅仅在传授在埃及的金字塔里发现了什么,他更在传授我在发现这些的过程中是用怎样的态度去挖掘的。”
旅游管理专业博三的田焯玮说,与大洋彼岸哈佛大学学生实时上课,本身就很有趣。课程里Peter教授,不仅讲授金字塔中发现了什么,更讲到考古挖掘过程中需要的态度。这门课将用到VR头盔,非常给力,相信会带来新的课程视野和体验。
由于是首次引入哈佛大学VR课程,还受到技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选课人数限定在20人。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这门课现仅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且要求英语达到雅思6分或相当水平。
哈佛的VR课堂不仅对浙大来说是个全新的模式--埃及考古课程在国内几乎没有,而且连接地球两端的学生、应用VR授课对哈佛而言也同样是突破。
1902至1947年,该校和波士顿美术馆联合考古队在埃及开展了近半个世纪的考古工作。2000年波士顿美术馆启动了第一期吉萨项目,负责人为当时在波士顿美术馆任职的PeterDerManuelian教授。10年后,项目组完成了吉萨考古资料的数字化与网络共享平台,共涵盖了十万余条照片、图片、日记、图书资料。
2010年Manuelian教授入职哈佛大学,这项工作又有了新的内涵。在建立了几乎整个吉萨遗址的三维模型后,Manuelian教授在哈佛环幕立体教室讲授了“吉萨金字塔:技术、考古与历史”这门课,并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选修课。基于大量吉萨遗址3D素材的课程,今年秋天首次升级成为VR教学课程。
作为浙江大学实施世界顶尖大学战略合作计划的具体案例,如何让中美两地高校大学生同上一堂课,各方都做了很多的努力。浙江大学的研究生院、人文学院、信息技术中心就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有关课程论证、申报、技术测试的大量工作,确保了课程能够在9月17日顺利开讲。
“通过课程合作,推进两校在艺术与考古学科的伙伴关系,贵在学习哈佛大学在课程管理、教学、技术支持方面的先进经验。”作为两校课程积极合作的牵线人,正在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化学院访问学习的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刁常宇表示,哈佛课程的引入,既是将浙大原文物数字化课程的视野从中国考古扩展到世界考古,又将为浙大创立自己的VR课程积累经验。
新引进的哈佛VR课程,其定位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志荣、刁常宇主持的浙江大学课程“3D数字技术在田野考古中的应用与方法论研究”非常相似。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处副处长王晓莹说,双方都在课程中讲授考古学基本知识与方法、讲授3D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关注交叉学科的方法论探讨与通识教育。各自的特色在于哈佛大学的课程集中于吉萨金字塔及周边墓葬遗址的考古研究,而浙江大学课程关注以石窟寺、古建筑为主的中国古代遗址数字化考古调查与研究。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曹锦炎表示,近年来研究院的文物数字化团队在壁画(石窟、寺观建筑壁画和墓葬壁画)、石窟寺和考古大遗址、大型木构建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文物数字化资源,为浙大建设自己的VR课程储备了充足的3D素材。
2012年4月起,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数字化团队与宁夏考古研究所、须弥山石窟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进行的须弥山石窟数字化考古成果:宁夏须弥山石窟第46窟中心柱前壁(正壁)正射影像图与考古线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在西藏阿里托林寺白殿进行壁画高清数字化采集,完成了320余平方米的壁画高保线dpi,色彩还原度达到96%
2017年12月16日,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数字化团队与云冈石窟研究院、青岛传媒集团合作等大复制的云冈第三窟西后室,表明文物数字化记录的精度已达到原线年,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数字化团队与山西文博集团合作进行的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数字化考古调查成果——明应王殿保真三维模型截图
李志荣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一轮与哈佛同步的VR考古课程的周期为三年,希望在合作中积累经验,能够尽快设计建立浙大原创的VR课程。”浙大研究生院已经通过专家论证,拟近期在紫金港西区建设面向VR教学的先进教学空间。“随着浙江大学基于文物数字化资源的VR课程建设的深入,我们希望能够把目前进行的最新的数字化考古调查案例通过同样的形式走进哈佛课堂。”